华能上安电厂深化“双通道”晋升机制,打通了行政岗位职务序列和专业技术技能职务的横向转换通道,完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025年5月22日,河北石家庄,在华能上安电厂举办建厂40周年庆祝活动之际,厂工程师张嵩涛领到了专属于劳模先进代表的纪念品。
1年前,在电力行业的巅峰对决—第十五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光伏发电运维)中,时年31岁的张嵩涛获得了二等奖。彼时,在竞赛闭幕式举行的同时,华能上安电厂召开会议,决定将张嵩涛从电气专责提升为电气专工。
2024年,张嵩涛在1年内实现2次提岗。他的迅速成长得益于企业推行的新规定,即职工获得集团级一等奖,及以上技能竞赛或行业级二等奖及以上的,均立即提岗。
华能上安电厂隶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近年来,在华能集团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像张嵩涛一样的一大批技术工人成为企业产改的受益者。截至目前,华能上安电厂共有12人次实现了岗位晋级,产业工人的地位、素质不断提升,成就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上安电厂生产部电气专工马光磊(中)和团队成员在进行技术攻关
挑大梁
走进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的华能上安电厂,在行政楼一层的展厅中,一份泛黄的文件清晰地记载着它的历史。1985年5月22日,国务院作出建厂批复。由此,华能上安电厂作为首批创业电厂开启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40年间,华能上安电厂几经沉浮。从河北省最大的单一火力发电厂,发展成为集火电、供热、新能源为一体的综合能源企业。近年来,华能上安电厂在企业不断转型的同时,也在探索产业工人的成长路径。
2023年,随着华能上安电厂新能源版图不断扩大,财务结算业务量激增。在导出银行流水报表的过程中,每家公司约耗费1个小时的人工核对时间,让财务部工作人员很是头疼。
检修部计算机班的康佩言帮忙想出了对策。2024年3月初,两个部门联合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对账机器人投入运行。“50多家银行账户能够在10秒内自动对账,太方便了!”自动化对账机器人能够自动进行数据对比和填写账单,即时生成对账结果。
以“小创新”促进“快提升”,用新模式激发新动力。2024年,华能上安电厂重点推进“五大数字化项目”,研发自动化对账机器人的康佩言入厂仅3年,就已经是数据机器人数字化项目的副组长。
在华能上安电厂,这样的职工创新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心无旁骛开展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企业对职工创新的“保驾护航”。2024年初,华能上安电厂推出12个运行部、检修部储备岗,助推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储备岗也称作企业的人才“蓄水池”,年龄不超过30岁或进厂不满4年的职工,都具备列入储备岗的资格。但要经过严格的岗位考核,且考核通过率不高于40%。最终被列入储备岗的职工,会在原岗位职级上提升一级,总收入提升10%到20%。
精技能
2021年,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华能上安电厂产生了较大亏损。经过市场研判,厂领导班子下定决心加大转型力度。
“大量的骨干人员被分流到了新能源等业务板块,而火电作为厂里的支柱还要保证正常运行,人员短缺迫使我们急需提升现有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时任华能上安电厂党委书记侯庆洲说,“实际上,企业的转型倒逼着产业工人的转变,而产业工人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又推动了企业的转型。”
随即,华能上安电厂党委提出要将技能竞赛打造成为人才“赛马”的赛场和“相马”的考场。
赛前,重点抓好竞技选拔和备赛集训,积极组队参加集团公司以及区域公司间、省内同行业间各项技能竞赛。赛后,党委专题研讨获奖选手培养方案,纳入尖端人才库优先选拔任用,给予参赛团队重奖、晋升,推动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一场场职业技能竞赛架起了技能人才“成长阶梯”。2024年5月,华能集团超临界集控值班员竞赛成绩揭晓,来自华能上安电厂的全能值班员赵智排名第一,被授予“华能工匠”。
华能上安电厂在“产改”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强基固本、以赛促练;人才共育、赛训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2023年以来,累计选拔35人次外出参赛,30人次获奖,其中6人获一等奖,5人获“华能工匠”,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4年3月19日,华能上安电厂主动承接的“新型热质储能能效提升及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通过了河北分公司评审。据统计,仅2024年,华能上安电厂职工公开发表技术论文12篇;取得职工创新优秀成果8项,其中行业级5项,华能集团级3项;获得专利授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
截至目前,华能上安电厂高级工以上占比达73%,高级职称占比达12%。高技能人才这个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在这里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促成才
2024年1月10日,华能上安电厂收到好消息。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上安电厂生产部电气专工马光磊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马光磊深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16年,不仅凭借精湛的技术打造出华能上安电厂第一座模范光伏电站,更在生产领域多次攻克技术难题,护航设备安全运行。
近年来,华能上安电厂拓宽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通道,让高技能人才有“为”有“位”,不仅有效激发了一线职工内生动力,同时也成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保持人才高效输出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华能上安电厂还发挥技术技能职务序列“双通道”引导作用,选拔出技术技能带头人、特级技能师等各序列人才。
2024年4月,华能上安电厂检修部的郝爱平拿到了一张新的聘书—特级技能师,这意味着他能享受到企业中层正职的待遇。
作为这家电厂的第一批工人,59岁的郝爱平在厂里工作了一辈子。他虽然学历不高,却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同郝爱平一样通过技术技能职务聘任得到收入增长的,还有10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如今,他们依旧坚守在能源保供的一线。
华能上安电厂聚焦职工职业发展中的“独木桥”“天花板”问题,深化“双通道”晋升机制,打通了行政岗位职务序列和专业技术技能职务的横向转换通道,同时关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专业特长和业务素质,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淡化学历要求、强化技能贡献、建立绿色通道,完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之前岗位晋升要等年限,但现在通过‘双通道’晋升,让年轻人安心立足岗位提高技能,以出色的业绩实现多种职业发展。”时年35岁的华能上安电厂运行部李权,凭借在技能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和团队管理能力,在2024年的积分制评选中脱颖而出,竞聘成为运行部主任助理。
“这么年轻的主任助理,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李权坦言,他是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截至目前,华能上安电厂有近20名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得到了职务晋升。不仅如此,生产岗位工人的平均收入是同岗级管理人员的1.3到1.4倍。
随着一簇簇“产改之火”的点燃,华能上安电厂的生机与活力正在一步步被激活,企业将不断探索“产改”方法和路径,做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篇时代大文章,以扎实的“产改”实践,为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中国工人》2025年6月刊 作者:《中国工人》记者 张天宇)
配资交流平台,股市如何配资,最新实盘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