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2日,巴基斯坦边境的天空突然被尖锐的警报声撕裂。两架F-16战机像被踩了尾巴的野猫,猛地窜入云端——雷达屏幕上十二个血红的光点正从北方压来。"真主在上,这帮毛子疯了吧?"长机飞行员阿卜杜勒的喉结滚动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导弹发射钮上摩挲。他绝不会想到,这场遭遇战将揭开苏联"最强鞭挞者"米格-23MLD最后的遮羞布。
这架被戏称为"飞行晾衣架"的变后掠翼战机,骨子里流淌着苏联人特有的倔强。当美国佬的F-15已经在玩脉冲多普勒雷达时,克里姆林宫的设计师们正蹲在绘图板前,用计算尺捣鼓出Sapfir-23MLA-II雷达——这玩意儿探测距离倒是能瞅见120公里外的轰炸机,可遇到低空目标就跟老花眼似的直犯迷糊。不过要说完全是个绣花枕头,叙利亚的阿尔马斯里少校第一个不答应。1974年那个沙尘漫天的清晨,他驾驶着疑似MLD早期型号的米格-23,三发R-13导弹干下来两架F-4,虽然最后自己也被打得跳伞,可大马士革街头至今还挂着他的英雄海报。
真正让MLD型号挺直腰杆的,是那对能扯出127千牛推力的图曼斯基发动机。这暴躁的钢铁心脏让17吨重的机身能飙到2.5马赫,比同期法国"幻影"F1C快了整整一截。可惜设计师忘给这匹野马配上好鞍,那个号称"涡流发生器"的锯齿前缘,在遭遇F-16的瞬间转弯时,活像醉汉试图走猫步——1988年那场12打2的耻辱性战果,至今让莫斯科航空博物馆的解说员支支吾吾。
要说这铁疙瘩没点真本事倒也不公道。机身下五个挂架能吊三吨弹药,R-73导弹的离轴发射角度比西方同期的"响尾蛇"还大15度。保加利亚空军的老兵们至今记得,在黑海上空演习时,这玩意儿能像眼镜蛇般突然昂头,把导弹往屁股后头的目标甩。可惜电子设备拖了后腿,那台SPO-15L雷达告警器遇到复杂电磁环境,活像被闪光灯晃晕的狗熊,只会瞎转圈。
最魔幻的还是苏联人的量产魔法。560架老款米格-23像被施了变形咒似的,在车间里回炉重造成MLD型号。叙利亚拿到50架崭新出厂货时,地勤兵发现座舱里居然还粘着乌克兰工厂的午餐面包屑。倒是朝鲜人最实在,把分到的40多架当宝贝供着,据说现在还有几架藏在山洞里,定期拉出来擦油保养。
当美国人在越南被米格-21打得怀疑人生时,绝不会想到苏联人搞出的后继者如此矛盾。它比F-4"鬼怪"多出两分蛮力,又比不过"鹰"式战机的优雅从容。就像伏特加混了格瓦斯,喝惯了波本威士忌的西方飞行员总嘲笑它"粗鄙",可真正交过手的都知道——在18000米高空被R-23T锁定时,后脊梁窜起的寒意可做不得假。
如今基辅郊外的废铁场里,30架乌克兰继承的米格-23正在雨中生锈。有架MLD型号的垂尾上,还留着苏联红旗的残影,像极了那个曾经令人生畏却又漏洞百出的红色帝国。偶尔有老飞行员路过,会摸着变后掠翼机构上斑驳的液压油渍喃喃自语:"当年要是配上以色列的电子设备......"后半句话永远消散在风里。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配资交流平台,股市如何配资,最新实盘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