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对病理检查中的 “肠上皮化生” 这个词并不陌生。肠上皮化生,是癌前病变的一种,所以有些病人出现肠化生,就觉得自己萎缩性胃炎要发生癌变了,其实并非如此。
今天就带大家把肠上皮化生彻底搞明白。
肠上皮化生,简单来说,就是原本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因为一些原因变了样,长得有点像肠道的上皮细胞了。它确实属于癌前病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现肠化就一定会得胃癌。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肠化,绝大部分是小肠上皮化生。
这背后的原理就像一场环境改造引发的细胞变身。
正常情况下,胃内是酸性环境,适合胃黏膜上皮细胞生存。但当幽门括约肌松弛,就好比胃和肠道之间的闸门关不严了,肠道碱性环境里的胆汁、胰液等液体反流到胃中,让胃内酸碱平衡被打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现周围环境从酸性变成了碱性,觉得不对劲,干脆模仿起小肠上皮细胞的样子,给自己换个造型,这就出现了小肠上皮化生。这种化生和胃癌几乎没什么关系,相当于胃黏膜在努力适应异常环境的一种妥协。
不过大家也要注意,肠上皮化生可不只有小肠上皮化生这一种,还有大肠上皮化生。
要是检查发现是大肠上皮化生,那就得重视了。正常情况下,大肠内的环境和胃内截然不同,充满了各种细菌代谢产物等特殊物质。当胃部出现大肠上皮化生,说明胃部环境已经和大肠内的环境很相似,胃黏膜长期处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变化,意味着萎缩性胃炎的情况比较严重了。
另外,肠化从程度上还能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完全性肠化就像照葫芦画瓢,模仿得比较到位,细胞形态和功能更接近正常的肠道上皮细胞,癌变风险很小;不完全肠化则画得不太像,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更多异常,癌变风险相对高很多。但由于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化的病理检查需要更精细的技术和设备,费用较高,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到临床检查中。
查出肠上皮化生,4点要注意
这里要重点提醒大家,查出肠上皮化生后,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特别重要。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肠化的类型和程度,制定 3 个月到 1 年不等的复查周期,通过胃镜和病理检查,密切关注胃黏膜的变化。尤其是结肠性肠上皮化生,也就是大肠上皮化生,癌变率能达到 10%,一定要听从医生建议,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在治疗上,除了遵医嘱,选用参苓白术散、摩罗丹等健脾和胃、化瘀通络的方剂,或搭配黄芪、党参、白术等中药材进行调理,改善脾胃功能,缓解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的调理也至关重要。饮食上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少吃腌制、熏烤食品,多吃新鲜蔬果和易消化的食物;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比如散步、瑜伽,能促进胃肠蠕动。
但也别过度焦虑,毕竟坏情绪会影响身体免疫力,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应对疾病的正确打开方式。
配资交流平台,股市如何配资,最新实盘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