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我们迎来了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在纪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为全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主义英雄。这一评价是对他世界性贡献的公正认可。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毛泽东作为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者呢?回顾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革命理念和实践经验极为丰富。本文将围绕他的国际战略理念、对外援助的实践以及他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这位伟人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以期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广阔视野,战略思维。
毛泽东始终敏锐地洞察国际局势与变动,以博大的国际视野布局战略规划,一以贯之地追求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
关于构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理念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更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中国苏维埃和中国人民必须与各国、各国人民、各党派和各群众组织紧密团结,共同组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同时,毛泽东还倡导建立东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他强调,“在这个时期,革命的总任务就是将全世界一切可能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反法西斯反侵略的统一战线,用以抵御三个法西斯国家的猖狂侵略以及各国内部法西斯势力的侵袭。”我国全国人民、全体海外侨胞及南洋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和开展太平洋各民族反日反法西斯的广泛统一战线。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了建立反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汇聚了世界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以及中国等共计26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举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
关于中间地带理念
鉴于国际形势及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毛泽东先后两次系统地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分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对话中,基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动,首次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他明确指出,美国反动派是全球反动势力的代表,是战争的主要推手;而苏联则是世界和平的坚定捍卫者,是阻止美国反动派建立全球霸权的强大障碍。有了苏联的存在,美国及其全球反动派的野心将无法得逞。在美国与苏联之间,存在着一片广袤的中间地带,这里汇聚了欧、亚、非三大洲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正遭受美国反动派的压迫和操控,因此与美反动派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构成了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等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两部分国家均反对美国的控制,“我们还是有工作可做的。”这种划分不仅丰富了原有的“中间地带”理论,同时也为“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 “三个世界”理论
20世纪70年代,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毛泽东分析全球风云的演变机理,把握各种矛盾的内在关系,将统一战线理论成功运用于国际舞台,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建立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以及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理论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世界两极格局的阵营趋于瓦解,除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也是世界格局不可或缺的第三大部分。二是造成当时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激发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也引起部分第二世界国家的不满。三是第三世界国家是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主力军。“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明确表达了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坚持永远不称霸的鲜明立场和主张。1973年6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指出:“我们都是叫作第三世界,就是叫作发展中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维护世界和平。“三个世界”理论对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起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4. 国际关系处理原则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领导人便着手规划新型的外交关系。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对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中明确指出:“我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必须基于平等、互利、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借鉴外交实践,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毛泽东坚持认为,无论国家大小,均有其独特优势,应平等对待。在对外交往中,他倡导既不傲慢自大,也不自卑,保持平和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各国独立自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反对强权政治。各国社会制度和内部事务由本国自主决定,外国无权干涉。同时,强调相互学习,但需批判性地吸收,避免盲目照搬。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会晤印度谈判团,首次全面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中印协定序言中将其确立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公布,迅速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毛泽东在与英国、印度、缅甸等国领导人会晤时,多次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其推广至全球各国关系。这些主张符合现代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一经提出便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在战后几十年国际风云变幻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二、无私援助理念与实践
中国对外援助是对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深刻诠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秉持的初心和使命在全球人类进步事业中的英勇践行。自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便郑重提出:“我国应当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他的对外援助理念与行动,塑造了我国对外交往的灿烂形象,忠实履行了国际救助的职责,有力推动了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自主发展。
“我们必须做好与美国人作战的思想准备,准备克服各种可能的困难,只要我们如此准备,美国人是可以战胜的,他们的军队战斗力甚至不及蒋介石某些战斗力较强的军队。”事实证明了毛泽东主席的预见是正确的,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捍卫了世界和平。
◆抗美援朝
“我们两国将无条件共同对抗敌人。”在援越抗美斗争中,中国向越南派出地空导弹、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船运等部队,总计32万余人,无偿提供大量军事装备和作战物资,培训大批军政干部,从道义、物资、人力等多方面给予越南人民巨大支援。4000多名中国战士的鲜血洒在越南土地上,为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与支持下,中国对越南的援助从未索取过任何报酬,未曾签订不平等的协议或协定,未曾设立任何军事基地或派遣一兵一卒,完全是无偿、无私的。
“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们的时候,就提供5个亿吧!”同年6月,中国筑路队启程前往巴基斯坦。到10月,中国筑路员工总数已达到万人。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在1971年2月完成了中巴公路第一期工程。从1974年6月至1978年5月,中巴公路第二期工程顺利竣工。两期工程共有135名中国筑路队员在工地上献出了生命,其中88人安息于巴基斯坦的土地。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而顽强地延伸,正是中巴两国深厚友谊的象征,正如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在竣工仪式上所言:“中国的现代筑路队帮助巴基斯坦实现了北部地区千年的梦想。中巴公路是我们两国建设者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友谊之路。”
“在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里,阿尔及利亚战士手中的枪炮、身上覆盖的毛毯、身上穿着的衣物,都是中国赠送的。”阿总统布特弗利卡曾明确指出,阿尔及利亚的解放离不开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的贡献,尤其是毛泽东主席的深远影响。
5. 支援莫桑比克: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莫桑比克、安哥拉等葡萄牙殖民地的人民,以及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纳米比亚人民,分别发起了反抗葡萄牙殖民统治和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非洲的朋友们表达,我们如同兄弟与朋友,身处苦难之中,理应相互扶持。中国政府通过非洲统一组织解放委员会及各解放组织在非洲的分支机构,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莫桑比克等国家最终赢得了独立,并长期对中国的政府和人民在民族解放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表示衷心的感激。非洲的自由战士对毛泽东怀有深深的敬意,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更是将毛泽东誉为“游击战争的伟大领袖”。
6.中国对南非的支持。毛泽东深切关注南非人民为抵制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而进行的斗争。自1954年5月起,毛泽东便向南非印度人大会致以电报,明确表示对中国非白色人民(包括印度人及亚非各民族)为争取民主权利、反抗种族歧视与压迫的正义诉求给予全力支持。我国政府积极助力南非两大民族主义组织——非国大与泛非大,涉及军事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曼德拉曾坦言,为了推进武装斗争,他研读了毛泽东等人的军事著作。他所创立的武装斗争组织“民族之矛”,曾向我国派遣指战员,得到了我国友好而热情的接待。
中坦赞三国工人同劳。
“赞比亚唯有协助非洲其他地区的自由战士,帮助他们赢得独立,方能报答中国的援助。”毛泽东主席随即表态:“先行独立的国家有责任扶持后独立的国家。贵国独立尚不足三年,面临诸多挑战,我们理应伸出援手。”为援建坦赞铁路,我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更有64名工程人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坦赞铁路不仅见证了三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更在非洲大陆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众多非洲国家听闻我国将援建坦赞铁路,无不赞叹我国对非洲无私且真挚的援助。
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物质基础尚显薄弱,然而,即便如此,我国依然肩负起大国的使命,践行了大国的救助职责,彰显了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在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的斗争中,我国展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坚定立场,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担当;在助力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彰显了无私援助、追求共同发展的宏伟胸怀。
三、世界威望与巨大影响力
作为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者,毛泽东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举足轻重且意义深远的广泛影响。
毛泽东在全球人民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他与非洲的交往绵延了整整四分之一世纪,非洲人民对他怀揣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当毛泽东与世长辞之际,众多国家降下半旗,哀悼一周,国家领导人纷纷前往我国大使馆吊唁,普通民众更是排成长达数里的队伍,朝着中国大使馆缓缓前行,在毛泽东的遗像前,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深深鞠躬,表达着无尽的敬意与深沉的哀思。
“毛泽东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无私的合作关系,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被压迫者事业坚定不移的旗帜。”
毛泽东的思想影响深远。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各国人民的斗争热火朝天,他们都把中国当作范例,许多国家派人到中国“取经”,学习斗争经验,然后用于本国的实践。在尼泊尔,“毛泽东主义”指导与领导着尼泊尔人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尼泊尔共产党奉行缜密的“毛泽东主义”,他们“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经过数十年的卧薪尝胆,最终靠自己的力量赢得了尼泊尔民意,结束了国家君主制度,建立了联邦民主共和国。尼泊尔首任总理普拉昌达说:“没有毛泽东主义指导我们,便没有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的今天。” 配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震动,同样也在美国朝野引发了轰动。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其著作《毛泽东的战略》中,公正且客观地评价道:“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游击战士,更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大师。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通过一系列辉煌的游击战,让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陷入无尽的苦恼。十年后,他巧妙地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到了40年代后期,他又在一系列熟练的运动战中征服了全国。最终,他的部队在朝鲜的阵地战中,成功抵御了美国的强大压力。又有哪位领袖能够在如此多样的冲突中,如此长时间地保持不败呢?”
配资交流平台,股市如何配资,最新实盘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